深圳這座“搞錢之都”,去年,交出了傲人的“搞錢”成績單:來源于深圳轄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破萬億,達到11110億元,這其中,中央級收入為6852.2億元,深圳以一市之力貢獻了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.5%。去年深圳GDP占全國比重僅為2.6%,財政貢獻幾乎是GDP的3倍。 地方級收入也再上一個臺階,達到4257.8億元,成為繼北京、上海之后,內地第三座財政收入超4000億的城市。 去年深圳的GDP增速僅6.7%,不僅墊底一線城市,甚至低于全國平均增速。在這個前提下,財政收入能逆勢實現13.5%的高速增長,著實難得。相比之下,隔壁的廣州就略顯暗淡了:2021年,廣州財政收入只有1883.2億,總量僅為深圳的44.23%,9.4%的增速也比不上深圳。
深圳稅收自留比高出廣州13個百分點
廣東“雙子星”GDP相差不到10%,為何財政收入數額如此懸殊?
究其原因,常被提起的二級和三級財政是一大主要因素。 我們常常提及的財政收入,一般指的是歸屬于本地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,包括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兩部分。其中非稅收入囊括了專項收入、行政事業性收費、罰沒、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等,對于廣深兩市來說,非稅收入占比僅20-25%左右,對財政收入起決定作用的,還在于稅收。這里的稅收收入,并不等于當地所有企業、居民繳納的稅收之和,而是只計算地方自留部分。 2021年,深圳、廣州稅務部分組織國內稅收收入分別為8299.3億和4820.5億元,而歸屬市級的稅收收入分別為3450.5億和1394億。稅收自留比分別為42%和29%,差距達13個百分點。 作為計劃單列市,深圳擁有省級的經濟管理權限,直接與中央財政對接,雖然近年來也會向省財政上繳少量稅收,但相對于總量來說,幾乎可以忽略不計,可以理解為,深圳除了上繳中央財政的部分,其余全部屬于自留部分。而廣州除了上繳中央,還有相當一部分稅收收入要和省里對半分。長期以來,廣州的稅收自留占比不足30%,在重點城市中排名墊底,別說跟蘇州、杭州、南京等自留占比超過50%的城市比,即便是同樣實行三級財政的成都,稅收自留占比也在38%左右。 如果去過深圳和廣州,就會對兩市財力差距有直觀的感受。相比深圳的高樓林立、街道整潔、綠地廣闊,廣州除了珠江新城等核心地段,其余地區城建設施明顯老舊。這是看得見的差距,在看不見的招商引資等城市“軟環境”方面,深圳也有更大的政策空間。這些年,深圳對高新技術企業吸引力十足,而廣州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相對步履緩慢,與兩城獎補優惠力度有著直接關系。 除了稅收分配制度之外,產業結構、企業利潤率、居民收入等也會影響城市的財政收入。 作為“工業第一市”,深圳工業經濟結構優勢突出,去年先進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2.5%,而廣州剛剛突破60%。而“稅收大戶”第三產業方面,廣州占比雖然比深圳高出近10個百分點,但論及質量,也遠比不上深圳。2020年,深圳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76.1%,廣州僅為65.1%。廣州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到2025年,現代服務業比重達到68%,與深圳的差距可見一斑。至于金融業,擁有證券交易所的深圳更是遙遙領先。2021年,深圳金融業實現稅收1662億元,占全市總稅收的24%;而廣州金融業稅收僅520億,連深圳的零頭都不到。 深圳自己,以“8868”來總結產業結構上的優勢,即地方級稅收占全市收入比重超八成,第三產業稅收占全市稅收比重近八成,先進制造業稅收占第二產業稅收比重超六成;現代服務業稅收占第三產業稅收比重超八成。這也是深圳財政收入能持續多年高速增長的關鍵所在。 增值稅、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這地方三大主稅的數據,也能反映出深圳和廣州的差異所在。 三大主稅中,增值稅是與GDP關聯最大的一個,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經濟規模,而企業所得稅直接與企業利潤掛鉤,個稅則與居民工資收入密切相關。 由于決算數字尚未完全公布,暫以兩市2021年預算數字做近似估算。2021年,深圳三大主稅收入分別為670億、455億、246億,比值為5.4:3.7:2;而廣州為466.9億、220億、86億,比值為5.4:2.6:1,可以看出,三大主稅中,深圳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占比明顯高于廣州。 這說明,相比廣州而言,深圳的企業總體上效益更好,利潤率更高,并且中高收入人群更龐大。這也是深圳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占比更高的顯現。
深圳的財政收入,除了總量亮眼,結構極優,可持續性也很突出。
2021年,深圳市場主體總量超380萬戶,而廣州在2021年11月中,市場主體總量才剛剛超過300萬戶。論稅源密度,深圳已連續多年高居全國城市首位。 如果按單位面積算,深圳每平方公里產出財稅收入達到驚人的5.5億元,財稅效益同樣領跑全國。而面積是深圳3.7倍的廣州,這一數字僅為1.1億/平方公里。 早在2015年,深圳就推出初創企業扶持政策,2021年一季度,深圳光給各類高校畢業生的創業補貼就發放了2.82億。疫情來襲,深圳在完成緊急應對工作之后,第一關注的也是給中小企業減負紓困。為培育壯大市場主體,未來3年,深圳豪氣宣布財政直接投入300多億,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。 2022年,深圳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地方級稅收預計增長5%,不到今年增速的一半,也略低于6%的GDP增長預期。這或許與疫情之下,不確定因素增多,需要為各類減稅降費政策留出空間有關。放水養魚,涵養稅源,也是為了未來能夠在更長的時間內實現持續增長。
來源 | 城市財經